寫在最開頭,這只是一篇很歪的廢文。
正文
這個命題其實不是沒有人問過,也不是沒有人給過一個像樣的答案。有人說,歷史是會修正自己的,如果今天殺掉一個希特勒,那麼一定會有一個類似的人出來取代他,可能德國的法西斯政黨換了名字,卻還是發生了二戰。
所以如果有人跟我說,要是日本沒有引發珍珠港事件,或是希特勒的部隊沒有在史達林格勒被包圍,甚至什麼中華民國打贏了三大會戰之類的,我都覺得只是會有另外的類似事件,讓歷史往原本的方向去進行。推動歷史的永遠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事件,而是那個人和那件事件後面的潮流,以及全體人類。
是的,這個題目就是遊戲『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的劇情:
愛因斯坦發明了時光機,抱著拯救全體人類的心情,回到1924年的慕尼黑,抹殺了剛出獄的希特勒。從遊戲名字就可以猜想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了,冷戰時期最能代表紅色的事物不言而喻。
當初第一次學到二戰附近的歷史覺得很有趣,就像玩過信長的人會知道服部半藏跟本多忠勝一樣,我對近現代歷史的基本認知,就是美國總統杜根,帶領歐洲的同盟國夥伴:英、法、德三國打敗沙皇後代洛馬諾夫引發的蘇聯侵略——這是紅色警戒 2 代的劇情XD,我當然知道這場戰爭沒有發生,後來 1990 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 年蘇聯解體獨立國協成立,國小老師叫我背過,所以我還知道這些事,但是對於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到底是誰打誰我還真的沒什麼頭緒,只知道美國和同盟國是好人,蘇聯是壞人,而創立蘇聯的史達林是壞人中的壞人。
所以當我知道其實二戰是我以前認知的同盟國裡面的一國所引起的時候,就覺得充滿衝擊感,就像從小被認為是奢侈品的象徵 iPhone 一樣,原本以為是神到不能再神的劃時代高科技,結果長大之後好不容易有錢換了一隻 iPhone,才發現他連基本的中文輸入法都做不好……離題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段歷史真就像在打遊戲破關一樣,玩家選擇德軍,訓練關卡是把部隊開進奧地利,然後第一關是佔領捷克,第二關北上丹麥,第三關確保挪威補給線,第四關華沙攻略,然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媽的真的跟打遊戲一樣,你說打就真的打下來,怎麼可能真這麼順利?於是就一路進行到海獅作戰、巴巴羅薩行動,最後一關是在華盛頓丟一顆核彈,然後就接上《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的世界觀了(誤)。
史實上是當初被我認為的大壞蛋史達林,和新學到的壞蛋希特勒,兩個人互打起來了。這下有趣了,一般來說看故事都是壞人打好人,好人合作變強反擊一波幹掉壞人,結果現實世界居然有這種壞人互打的劇情。結果兩個獨裁政權互咬互傷,鷸蚌相爭英美得利,才接上我們現代所生存的國際世界。
而且另外一個史實是,海森堡的團隊沒能夠為德國開發出核彈,反而是被希特勒趕跑的愛因斯坦的團隊先造出來。這件事情成為後來歷史的疑雲之一:海森堡到底是開發不出來?還是就如某些辯護者所說的:他能夠但他蓄意避免了。畢竟如果發狂的希特勒拿到核彈,一定是二話不說先往一個人口多的地方丟下去報復對方——結果反而是終結戰爭的好人方美國做了同樣的事,用核彈把兩個日本大城鎮變成了灰燼。
這邊也有一個有趣的事:量子力學的創始者掌控不了相對論,相對論的提出者也無法理解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用機率論解釋波函數平方的物理意義,愛因斯坦卻質問:上帝怎麼可能丟骰子?他的後繼者霍金回答了:上帝不止丟骰子,還為了搞混我們兒把它扔到你看不見的地方……又離題了。
當然好人壞人這種東西都是大眾去定義的,而這樣的定義也可以因為每個人的認知而不同,如果沒有凡爾賽會議的割地賠款以及不平等要求,我覺得反而比消滅希特勒更能夠阻止二戰發生。但是前面才說過,凡爾賽會議之所以會這樣規劃,也不是當時座位上的幾個人決定的,當時世界的認知就是那樣,打贏了就是有錢有地有資源,打輸了就下去等著被瓜分。就像打贏二戰的美國,丟了兩顆核彈都能說成是阻止更多人員傷亡,好像砸下去時城市裡面無辜的老人小孩都不是人一樣,還能開心地當他的世界警察。
紅色警戒告訴我們,即使少了希特勒,史達林還活得好好的,而且被抽去平衡的架空世界,反而更加殘酷。但我覺得,一定會有一個曾經追隨希特勒的人,會取代他的位置,這個人,可能是海德里希,也可能是戈培林或是希姆萊。也許這個新的納粹領袖會是個更聰明的人,少了些領袖魅力,卻多了平穩的思緒,這樣的人反而比一個單純靠勇氣與魄力在打仗的戰爭瘋子還可怕。
結論就是,還是趕快去充實自己的人生吧,改變世界太難,改變自己比起來容易太多了,一個粒子的系統可以有可逆性,熱力學卻告訴我們不要跟時間的後盾:熵 (entropy) 去做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