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

物理解題經驗分享:四大步驟

四大步驟

看到題目不知道要做什麼?一個不熟悉的題型應該從何下手?就算是身經百戰的考生,可能今年大考又有新的題型。除了基本題型熟練之外,更重要的是訓練自己不害怕新的題型,能夠運用所學穩健地破解題目。就我觀察,一般解題的高手都有一個自己習慣的解題步驟,可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也可能是自己制定下來自己習慣的。因此在這邊將自己寫物理時候的習慣步驟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在補習班的日子

這是篇公開心得,所以避開了所有人名以及公司名,有必要者用綽號稱之。

緣起

2012年11月,第一次到13樓的辦公室考試,那邊的人說,考卷就在桌上,寫完考卷和資料之後就可以走了,之後靜待通知。

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背景以及緣起。大學時代決定邁向經濟獨立目標的我,四處尋找工作機會。因緣際會下有了第一個家教,但是總覺得還不夠,於是就問了原本已在補習班工作的高中學長D大,決定先到補習班累積經驗。

估算法

雖然大多數考題數字皆有設計過,但若選項間數字差異很大,懂得一些估算技巧,可以增加答題速度。以下面這題為例:(92學測補考) 南、北極的冰帽如果真的全部融化,粗略預估全球海平面最可能會上升多少高度? (提示: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約為 $4000\ \mathrm{m}$;南極大陸的冰層厚度約 $2.2\ \mathrm{km}$。面積約為 $13,000,000\ \mathrm{km}^2$;格林蘭的面積約 $1,700,000\ \mathrm{km}^2$,冰層厚度約 $1.5\ \mathrm{km}$;地球半徑約 $6400\ \mathrm{km}$) (A) 60~80 毫米 (B) 60~80 公分 (C) 60~80 公尺 (D) 600~800 公尺 (E) 6~8 公里

對於公式的態度

相較於指考,學測物理有的公式實在不算多,而且課綱中都講明了,很多章節都已經避開推導以及計算。因此剩下的公式,大多算是基本中的基本,例如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F = ma$,相信大家國中也都背過了。但有些公式就複雜多了,例如阿特午機(Atwood machine)的張力公式: $$ T = \frac{2m_1m_2}{m_1+m_2}g $$ 這樣複雜的公式,也許有人根本沒看過,也許有人在學校課堂或補習班講義裡面看過它,這種公式到底要不要背? 用最少的公式,解最多的題目 我的看法是,必須把公式分成兩類,一類是「物理定義」,像是 $F = ma$,你不背起來,根本沒辦法從受力算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