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 Page + Google Domain 設定個人化網域
以前在 KK 實習時,跟 RD 們聊過自架 blog 的事情,並聽說了這個很潮的 .dev
網域,就把購買個人網域列為將來想嘗試的事之一。
找工作的事情告一段落了(其實也只是在原本實習的公司轉正職 XD),有了固定收入就可以來養個人品牌了 XD。
以前在 KK 實習時,跟 RD 們聊過自架 blog 的事情,並聽說了這個很潮的 .dev
網域,就把購買個人網域列為將來想嘗試的事之一。
找工作的事情告一段落了(其實也只是在原本實習的公司轉正職 XD),有了固定收入就可以來養個人品牌了 XD。
在今天之前,這個 blog 是用 Wercker 做自動化部署,當時對於 CI/CD 工具沒有太多比較,就直接使用了。
在 2018 年底,GitHub 公開了他們的自有 CI/CD 工具 GitHub Action,並於 2019 年底正式推出。這個工具經過了兩年多的發展,如今也有一定成熟度,社群有很多相關的工具發展起來,當然也不乏 Hugo 的自動化部署。如果 repo 使用 GitHub,那整合 GitHub 自家 CI/CD 當然是最方便的。
使用情境 在 Leetcode 寫到一題: 1319. Number of Operations to Make Network Connected 現在有 n 台電腦以及一些 cables 將電腦點對點連接,問需要移動至少幾條 cable 才能讓在所有電腦連成單一網路。 以 graph 的角度來看,電腦就是 nodes,cables 就是 edges。 要將整張 graph 連接起來,至少需要 n-1 個 edges。若一個 graph 裡面有超過 n-1 個 edges,剩下的就是多出來的 edges,可以供我們拿來移動的 edges。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檢查 edges 數量 >= n-1。 當檢查完畢之後,我們有至少 n-1 條 edges,一定可以用這些 edges 將所有 nodes 連接起來。 因為題目只問需要移動幾條 edges,我們可以假設我們
因為公司有這本書的中文版,在各種等待時間,慢慢把這本看完了,同時也一邊寫些自己認為的重點。 其實我覺得 Clean Code 適合的閱讀對象,是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 Coding Style 的人。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和別人合作過,平常有遵守一些準則(例如 PEP8),或是使用包含 Styling 的 linter (pylint / eslint / rubocop …),這本書還是能找到能學習的地方,例如命名原則、封裝的部分、模組的拆分、測試撰寫等等,這些開發準則以及自動化的 formatter 沒辦法告訴你的部分。 也難怪第一次聽到別人推薦大家看這本書的時候,把它歸類在「選讀」,卻又說裡面的內容很重要。因為很多觀念在現在
在開始之前,還是要先知道為什麼需要這些工具,就先上圖吧: